中龙用药指南 Dragon Medication Guide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龙用药指南 >> 正文

猪丹毒的临床诊断与防控综述

发布时间:10-24 14:33:37   浏览量:2546次

    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败血性、烈性传染病,俗称“打火印”。猪只感染致病原后快速发病,传染速度快、发病猪只广,给养猪业带来较大损失,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。近年来,由于养猪业由农家散养向规模场户发展,猪舍结构合理科学,预防保健该病的措施有所改善,猪丹毒在猪场中发生不多。自2012年以来该病逐年升高,由于南方雨水较多,空气湿度高,气温变化大,该病在浙江、福建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部分规模猪场呈现爆发式流行。该病疫情,以母猪、生长育肥猪突然死亡为特征,病死率极高。因有的场主认识不足,预防治疗措施不当,以及误诊等原因,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。       
 一、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调查
  疫情刚开始时,病猪无任何症状,在12小时内突然死亡,来不及治疗,即突然快速发病,快速死亡。随着疫情的发展,病猪体温升高至40℃以上,全身皮肤出现充血、潮红,指压褪色,高热稽留,眼结膜充血,精神不振,粪便干硬,有的病猪出现下痢。病程稍长的病猪耳、颈、肩、背、腹、臀等部位皮肤出现四方形、长方形、不规则形的突出于皮肤的充血疹块,指压褪色,而后疹块出现出血、坏死。如果诊断错误、处理方法不当(例如使用头孢类或、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注射治疗),则蔓延全场,病死率高,损失更大。发病猪场以300头左右母猪的中小场为主,2015年发病时间从4-5月份开始,6月份以后发病率升高。这些猪场的饲养环境差,舍内粪便遍地,污水尿液横流,粪尿污染饲料饮水现象的普遍;蚊蝇多,通风降温设施差,舍内潮湿,同一猪场内潮湿度越大的圈舍发病越早,不空舍消毒以及猪只转群、混群、突然更换饲料、注射疫苗等应激均可诱发本病。临床观察很多猪只存在霉菌毒素中毒症状。该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间特点,在雨水较多的长江沿线和长江以南的地区发病率高,而雨水较少的北方地区发病率低。相邻的两个场,饲养环境较好,预防保健措施做得较好的场发病率低,饲养环境较差,平时不保健或防疫执行不到位的场发病率高;治疗及时、方法措施得当的猪场发病率与死亡率都低。
二、病猪表现类型及临床诊断
  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,亚急性疹块型,慢性关节炎、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型。发病病程基本经过表现为:高热40℃以上→不食→皮肤发红发紫→[大猪(母猪或大肥猪)猝死→母猪流产] →慢性皮肤性疹块。
  1、急性败血型:发病突然,多为第一天下午仅见几头猪采食量有所下降,第二天早晨发现已猝死于圈舍内(图1)。有的在1-3头猪只不表现临床症状后突然死亡,其它猪只陆续发病,体温40℃~43℃,高烧不退食欲废绝,寒战喜卧,行走摇摆不稳,母猪出现流产,结膜潮红,眼睛清亮。粪便干硬呈栗状,附有粘液。小猪后期发生下痢,呼吸次数加快,粘膜发绀。有的病猪皮肤潮红继而发紫,以耳颈背部较为多见,指压红色暂时消退,去指后恢复原状,可视黏膜发绀,呼吸困难,站立不稳,临死前有的表现抽搐症状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,病猪将在2~3天内死亡,病死率可达85%以上。
  2、亚急性疹块型:在背部、胸侧、腹侧、臀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,椭圆、菱形或不规则疹块,突出于皮肤表面,大小不一,数量不等,初期疹块充血(图2),指压褪色;后期淤血(图3),紫蓝色,压之不褪。疹块干枯后形成棕黑色痂皮。病猪口渴、便秘、呕吐、体温高。在疹块发生后,及时注射药物后体温下降,病势减轻,少量病猪恶化转变为败血症死亡,有的经历数日病猪康复,病程1~2周。
  3、慢性型:可分心内膜炎型、关节炎型和皮肤坏死型,一般由疹块型、败血型感染转变而来,临床表现为皮肤坏死型的较多。在猪只的背肩耳蹄尾等部位,皮肤肿胀、坏死、干硬、颜色发黑,犹如一层甲壳。愈后坏死的皮肤脱落,留有明显的疤痕症状。
三、病理特征与临床解剖鉴别
     1、急性死亡的猪只,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鼻唇耳腹等皮肤出现红斑、疹块为特征。
肺脏淤血、出血、肿大;心内外膜出血,冠状沟脂肪出血,心包积液;脾脏显著肿大,包膜紧张,脾柔软;胃底及幽门部出血性炎症,粘膜发生弥漫性出血;肾脏淤血肿大,俗称“大红肾”;淋巴结充血肿大,切面多汁;肝淤血肿大,呈暗红色。


2、慢性疹块型主要见皮肤上的疹块,有的也有急性型的剖检变化。
 
四、临床综合诊断
    根据猪丹毒的发病特点、症状,病猪病变组织特征和临床用药效果等,临床兽医可综合分析,筛选主要致病因素,抓住该病关键表征与解剖病理特点,及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,以便在该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,对猪场猪只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,防止造成较大经济损失。
五、防控措施与药物选择
  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药物。体重在50kg左右猪只,一般可肌注800~1200万IU(如合肥中龙神力公司生产的
“400万单位注射用青霉素钾”,2-3支),体重50-100kg肌注1200-1600IU(3-4支),3次/日,连续用药3-4天为宜;同时并发高热病症时,可肌注温和性解热镇痛药物阿斯匹林、扑热息痛等。食欲、体温恢复正常后,需要同上方法巩固治疗,注射2~3次。同栏猪只均应实施预防性的肌注治疗,全场可用合肥中龙神力公司生产的“强效西林”(阿莫西林可溶性粉)500-1000g/吨+中草药抗病制剂(“毒特”黄芪多糖粉散、疯长素、大蒜素等)拌料饲喂,连用3-5天,停用6天,再连用3-5天。如果混合或继发其他疾病,可根据具体情况,在临床上可配伍用药进行预防。另外,猪场要加强对污染水源、用具、场地等消毒灭菌。正确及时采用上述科学处理和防控方案,均能很快对该疫情进行良好的控制,待疫情稳定之后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疫苗。在接种疫苗前后7-10天内,不能使用任何药物,小仔猪断奶后才能进行疫苗免疫,以免小猪体内的母源抗体干扰而造成免疫失败。
  该病的防控治疗效果如何,主要与能否及时正确进行临床诊断、准确高效使用药物(药物的选择与剂量、用药的间隔与持续时间等)有着极大关系。
六、该病诊断与防控小结
      猪丹毒是养猪业重大疫病之一,防控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危害和经济损失。近十年该病疫苗使用取得一定效果。但是最近几年,在全国中南地区出现猪丹毒爆发态势,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近年由于猪丹毒临床病例发生较少,猪场对猪丹毒防疫重视程度不够,普遍未能进行有效免疫接种;二是部分猪场使用地表水源作为猪只的饮用供水,增加了感染猪丹毒的机会;三是恶劣环境为细菌致病源的增值提供了有利的繁殖和感染条件,如温度、湿度、通氧状况和酸碱度等等。
      根据猪丹毒发病特点,主要发生在炎热潮湿季节,通过消化道、损伤皮肤、蚊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传染,建议:一是猪场能够及时科学做到防暑降温,避免高温高湿,在圈舍内湿度较大时,减少冲栏;二是加强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,确保饲料无丹毒杆菌和霉菌毒素污染,梅雨季节时尽量不要用拌用潮料饲喂;三是保持用具、场圈的清洁卫生,高发季节时积极加强消毒灭菌;四是加强灭蚊灭蝇,减少吸血昆虫的传播。
       青霉素类药物对猪丹毒等疫病,能够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,只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,并实施药物配伍,群防群治,平时实施计划免疫接种,结合具有针对性的药物保健和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,就能把该病控制在低发不发少发阶段,从而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丹毒。猪场切勿在发病时“病急乱投医、病重乱用药”,千万不要使用上门推荐的“价高、万能”的进口药和特效药,以防延误了有效防控最佳时机,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而无法挽回,真正能够实现科学预防与治疗猪只疫病。  

中龙神力公司技术部   史洋洋
2015-10-16

  版权所有:合肥中龙神力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red
分享到: 更多